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双百大赛”)是一科创性强、含金量高的B类比赛,现已成功举办十五届。作为我省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大赛不仅为高校师生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优质平台,更培养了大批具备科普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受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认可。现决定举办第十六届双百大赛校内选拔赛,相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单位、同学按文件及学校要求进行积极报名参赛。
一、作品类别此届双百大赛参赛作品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实体科普作品;二是数字科普作品;三是科普展演。具体介绍、要求如下:
(一)实体科普作品主要包括科普展教品、跨媒介叙事科普作品等。参赛者需要求提供实物图片、演示视频、申报文档等。
1.科普展教品
包括专门用于科学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方法普及)和教育的展示品或教学工具,旨在通过直观、互动、趣味的方式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递科学原理、技术应用、自然现象等相关内容。如适用于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场所的科普宣传展品,校园科普活动中的教学辅助工具等。
2.跨媒介叙事科普作品
包括通过以多种媒介交互的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协同叙事,每种媒介围绕同一核心科普故事或科学主题,从不同角度拓展内容,形成互补、关联的叙事体系。如图文互动科普小说,交互式科学绘本等。
(二)数字科普作品主要包括多媒体科普作品、H5科普互动作品、AI科普工具开发作品、元宇宙科普空间设计作品等。参赛者需提供效果图、演示视频、申报文档等,作品建议采用开源框架,可支持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iOS/Android),需提供源代码、可执行程序、API接口文档等。
1.多媒体科普作品
包括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载体,对科普资源进行处理和存储,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或交互设备进行创作和传播的视听或互动内容。如科普漫画、科普动画、科普微视频、科普短视频、科普微电影等。
2.H5科普互动作品
包括基于HTML5技术开发的,集成了多媒体元素与互动设计的科普作品。如互动科普小游戏、虚拟科普实验、科普情境模拟等。
3.AI科普工具开发作品
包括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面向公众科学普及需求开发的可交互、可推广的数字化工具或应用平台。如智能问答系统、虚拟实验平台、AR科普应用等。
4.元宇宙科普空间设计作品
包括以基于元宇宙技术架构(如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构建的沉浸式虚拟科普场景,通过多维度交互体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场景化传播。如虚拟展厅、历史场景还原等主题空间,需构建符合科学认知规律的场景化知识传播体系。
(三)科普展演
主要包括科学实验秀、科普讲解、科普短剧等。参赛者需提交展示照片、视频、申报文档等。
1.科学实验秀
通过对科学实验的演示,将科学实验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的趣味元素结合,在实验道具的辅助下,突出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趣味性特征。实验所需器材,材料均由选手自行准备;实验表演可以是独自一人或团队多人演示,具体形式不限。
2.科普讲解
包括通过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形式,讲解科学知识、诠释科学原理、讲述科学故事。
3.科普短剧
包括通过表演剧的形式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进行展现,如创作情景剧、舞台剧、话剧、歌舞剧、音乐剧、木偶剧等。
二、奖项设置此次大赛校赛、省赛均设置奖项。其中省赛设优秀科普作品奖、团体优胜奖3名、优秀组织奖10名。获奖高校还可获下一年作品报送比例奖励,具体如下:
1.特等奖2名,奖金各25000元,颁发获奖证书;
2.一等奖12名,奖金各10000元,颁发获奖证书;
3.二等奖26名,奖金各5000元,颁发获奖证书;
4.三等奖80名,奖金各2500元,颁发获奖证书;
5.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三、工作安排1.发动与作品征集(5月中旬-6月中旬):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大赛,开展创作辅导,动员高校参赛;
2.预赛(6月下旬-6月30日):参赛者在官网报名参加;
3.复赛(7月上旬-8月下旬):省赛专家评审,公示结果,遴选决赛作品;
4.决赛(9月):入围决赛作品网络投票,专家现场打分,确定拟获奖作品;
5.表彰(10月上旬-11月下旬):公布获奖名单;
6.大赛成果应用(长期):大赛作品将在多个平台发布,投票结果纳入相关统计范围。
大赛由省纪委监委驻省科技厅纪检监察组、省科协机关纪委全程监督。
以上信息详见大赛官网:科普安徽(http://www.kepuah.cn/)。
共青团皖南医学院委员会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