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各民族大学生在广泛交往交融交流中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团新疆区委在五四期间开展“青春和田行・首届京津皖新大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我校7名师生代表受邀参加,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四地34所高校的200余名大学生一同参与“一堂思政课、一次治沙实践、一台五四晚会、一场文旅推介”的“四个一”实践活动,实现跨越山河的青春对话。


活动合影
一堂深刻的思政课——行走中筑牢理想信念
作为文化交流周的核心环节,四地青年通过沉浸式实践凝聚思想共识,在跨地域协作研学中实现从“学在一起”到“融在一起”的升华。“问勇路”上,青年学子们与和田地区小学生共同缅怀陈祥榕、陈红军、肖思远、王焯冉四位烈士,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里,“铸魂共学”专题课堂以鲜活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将民族团结精神与青年担当紧密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内,讲解员深情讲述革命先辈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坚守,完成解放、开垦、戍守和田的壮丽史诗。
“这次行走的思政课让我深受震撼!”我校学子张彬彬表示,将牢记总书记 “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嘱托,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用专业所学助力边疆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活动现场(一)
一次难忘的治沙实践——固沙植格共筑希望
我校学子与来自北京、天津、新疆等地的青年学子相聚和田县防沙治沙点,携手划定“青年治沙带”建设区,以植草方格的实际行动,成为沙漠治理的青春主力军。
活动现场,我校师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固沙草方格种植工作。大家分工协作、默契配合,亲手拼筑出醒目的“青春中国”主题标识带,让代表着青春与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沙漠中熠熠生辉。在“希望寄语”环节,师生一齐写下对美好未来的祝福话语,将承载着希望的卡片埋进草方格之下,播撒下绿色的希望。


活动现场(二)
一台精彩的五四晚会——四地和韵青春燃情
和田影剧院内华光璀璨,首届京津皖新大学生“青春聚和・燃动玉都”五四联欢会在此盛大启幕。四地高校学子以艺术为媒,共赴时代之约。我校精心编排的舞蹈《徽风皖韵浮光令》将街舞的动感韵律与中国风的典雅气韵巧妙融合,生动诠释了安徽“文房四宝”的千年文脉——宣城泾县的宣笔宣纸、歙县的徽墨歙砚,在舞者的演绎下焕发全新活力。这支兼具创新与传承的舞蹈,既是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更是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鼓掌与喝彩。
活动现场精彩不断,各地特色节目轮番上演。每一个节目都彰显着青年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创新活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博大精深,见证青年们以文化为纽带、共担时代使命的青春担当。


活动现场(三)
一场生动的文旅推介——青春赋韵丝路流光
四地青年大学生,以青春视角为和田文旅“破圈”探索新路径。同学们深入和田开展文化体验,化身“和田文旅推介官”,用短视频、摄影、图文等创意形式,全方位记录和田的风土人情与独特魅力。
在文化交流周期间,同学们被巍峨壮丽的昆仑山、独特的建筑风貌、各族人民的友好热情深深震撼与感动。我校学生沈子涵感慨“如今新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民族和谐共生,我深刻体会到祖国是后盾,民族团结凝聚起建设新疆的磅礴力量。期待更多人走进和田,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与生机。最难忘的是在昆仑山脚下塔吉克族小朋友紧握我的手说将来要考到我们皖医,漫天黄沙中,他们的笑容格外明亮。”在这里,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画卷与日新月异的发展交相辉映,同学们深深感叹“这里没有想象中的艰苦,却远比想象中的珍贵。”


活动现场(四)
此次“青春和田行”系列活动,以文化为桥、以实践为径,为京津皖新四地青年搭建起跨越地域的交流平台,让我校师生不仅深刻感悟了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实践伟力,更以青春之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程归来,校团委还将组织参与同学广泛开展“青春和田行”行走的思政课学习体验分享活动,用朋辈教育的模式向身边同学说好中国故事、青春故事,鼓励更多青年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春的碰撞中绚烂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王雪儿/文、摄)

我校师生合影